在春节、元宵等节日的晚上,古人有赏灯习俗。各种彩灯争奇斗艳,煞是好看。这其中,最受欢迎的一种大概算是走马灯了。走马灯是一种能够转起来的灯,它一转,灯壁内事先放好的一些人呀马呀之类的剪纸便会动起来,从外面看上去人马追逐、物换景移,煞是好看。
走马灯又叫跑马灯、串灯、转灯,早在宋代便已经产生,当时叫“马骑灯”。南宋吴自牧的《梦梁录》中已有京城临安夜市买卖走马灯的记载。周密《武林旧事》也有“若沙戏影灯,马骑人物,旋转如飞”的记述。文学家范成大的诗文记载得更为具体,并在一首记述苏州正月十五上元节灯会的诗里,描绘了千姿百态的灯。诸如飘升天空的孔明灯,在地上滚动的大滚灯,以及“转影骑纵横”的走马灯等。当时似尚无“走马灯”之名,诗人自注称为“马骑灯”。诗人所记为南宋淳熙十一年(1184年)的事。这些记载表明,走马灯在南宋时已极为盛行。
走马灯虽然只是一种供人玩耍的小玩意儿,其所包含的智慧还是相当令人称道的。其之所以能旋转,乃是根据热空气上升产生推力的原理,类似于近代燃气轮机。在一个或方或圆的纸灯笼中,插一铁丝做立轴,轴上方装一叶轮,其轴中央装两根交叉细铁丝,在铁丝每一端黏上人、马之类的剪纸。当灯笼内灯烛点燃后,热气上升,形成气流,从而推动叶轮旋转,于是剪纸随轮轴转动。它们的影子投射到灯笼纸罩上。因为走马灯所表现的多为战争体裁和武将人物,看上去似乎是各时代英雄人物反复登场退场,来去匆匆。于是人们便用“像走马灯似的”来比喻历史的兴衰变化和时代大人物的频繁更替。
古人为何把镜子称为菱花镜?
在《红楼梦》中著名的《红豆曲》中有这么一句:“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影瘦。”这里将镜子称为菱花镜。而事实上,在古典文学作品中,经常看到“菱花镜”这个词。比如古典小说《赵飞燕外传》中便有:“飞燕始加大号婕妤,奏上三十六物以贺,有七尺菱花镜一奁。”元代关汉卿的《玉镜台》第二折又有:“缑山无梦碧瑶笙,玉台有主菱花镜。”那么为何古人将镜子称为菱花镜呢?